美國總統特朗普最喜愛的單字「關稅(Tariff)」,已成全球最熱議的單字。每天推陳出新的關稅政策讓政客、商人都無所適從,但矛頭永遠直指中國是有目共睹。專家分析,特朗普的「去全球化」傾向,對中國而言卻是良機,可修復與其他國家關係,同時讓人民幣「雄起來」,香港在這場大戰之下,要繼續扮演好「避風港」的角色。
撰文:郭顯通 本刊記者
「城外的人想衝進去,城裏的人想逃出來。」這出自錢鍾書《圍城》的金句,原指人生願望,今時今日只要稍作改動,即成全球進出口商寫照:美國進口商想入貨,中國(乃至全球)出口商想出貨,惟兩邊都事與願違。
由美國總統特朗普(Donald Trump)觸發的關稅戰打得正酣,雖然看似「無差別攻擊」,各國都挨五十大板,但項莊席間舞劍,其意固在沛公——中國面臨最高245%關稅(同時給大部分國家90日寬限期)!截稿前,特朗普又已經「U-turn」,表示中美關係良好,更正考慮減稅,但不可能「清零」。這位二度掛帥的政商狂人,葫蘆裏賣的到底是什麼藥呢?
Triffin Dilemma大限將至
「我不覺得他(特朗普)有很詳細的計劃。」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黎麟祥專研國際經濟,熟悉美國的他分析特朗普「橫徵暴斂」的五大原因。
首先是關稅收入,據美國總統首席貿易顧問Peter Navarro所言,關稅政策將在未來10年為美國帶來6萬億美元收入,將以退稅或稅收紅利形式「還富於民」;「第二是帶製造業回美國」,此則相對明顯,幾屆政府都着墨於此,從奧巴馬時代定調為核心產業。
此處引入一個概念——特里芬兩難(Triffin Dilemma),1960年代由美國經濟學家Robert Triffin提出,套用當前美國情勢,可簡單理解為「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,貿易赤字必然出現」,再簡單而言,美國是全球「大客仔」,據世界銀行往時統計,2023年美國消費市場規模高達21萬億美元。什麼概念?作為參照,歐盟27國僅9.8萬億,中國僅6.7萬億,美國以一國之力「買起」相當於中國、印度、巴西、墨西哥與俄羅斯等大國總和一倍多的商品;另一邊廂,中國等製造業成熟的國家則作為供應商﹝圖一﹞,以「平靚正」貨品換取國際流通的美金。角色如此鮮明,美國貿易怎能不赤字?
而為何是「兩難」?中環資產投資基金(CAI)創辦人、行政總裁兼投資總監譚新強一句解釋:「你出口太多貨幣,自然會『空洞化』自己製造業。」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,2024年美國製造業增加值佔GDP僅10%,全球排名遜中國,無他:慣了買波鞋,就不會想自己造波鞋,理固宜然。
然而,美國的製造就業人口卻由1979年的1950萬劇降至2020年約1200萬,密歇根、俄亥俄等「鐵鏽地帶(從前工業繁盛的地方)」經濟衰退,故特朗普謀求透過關稅,重振製造業以削赤字、創就業。
譚新強卻直言「荒謬」,「美國服務業人工已經高過製造業,為何球鞋、底褲要在美國造?根本不可能」。黎麟祥進一步分析,「特朗普利用關稅作為談判籌碼迫使其他國家就範,還有一事他不敢公開講但路人皆知——想打壓中國」。
「為何美國人第二次投出特朗普?正因感覺已到極限。」所謂「極限」,是製造業空洞到影響國家安全,譚新強點破,「其實就是擔心中國」,事關美國鋼鐵業相較中國處於下風,汽車、飛機,到晶片美國都不能專美於前,嗅到不對勁的美國人,最後選出了民族保護主義極強的特朗普。
但說到底關稅不過是手段,「去全球化」的方向才真正堪虞。
地球很危險!
認為美國長期被佔便宜的特朗普,已揚言不再當「世界警察」,決意「去全球化」。譚新強卻指出,其實目前癥結在於「不夠全球化」。
「短期來說中國電動車、太陽能肯定產能過剩,供過於求;但綜觀全世界其實都是不夠的」,譚新強指出,因為太多貿易壁壘,導致這些需求與供應不能匹配,簡單的明買明賣,在貿易戰下不再簡單。
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副會長駱百強是一例。他本從事紡織製衣業,由布廠到製衣全產業鏈包辦,早於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投資國內,「一直做到特朗普第一次上台,我開始感覺到美國對華態度(不友善),就由2018年起遷廠到越南」。六成產品出產到美國,更曾經在美國推出自家品牌,但後來因發覺美國市場隱憂而淡出。
即使早早佈局越南,「特朗普2.0」的無差別攻擊還是殺駱百強一個措手不及,目前取態是不接新單或急單,保持現金流為上策。另一邊廂,美國客人更無奈,「我們大家做生意,都會有怨言,美國那邊客人覺得政策無顧及業界難處」,駱百強透露,很多客人寧願4月9日後來自中國的貨品不要上船,靜觀其變。不論港商、中商還是美商,目前都是千頭萬緒。
只是單純的生意做不成,也許還算不幸中之大幸。譚新強分析,由於去全球化大形勢,或更精確地說,全球沉迷於中美鬥爭,目前人類四大威脅正走向極端。
——節錄自五月號《信報財經月刊》